|
|
|
|
斑铜的发展和现状 |
作者:昆明市斑铜厂 来源:昆明市斑铜厂 发布时间:2017-08-20 |
|
历代的斑铜匠师生活在民间作坊,技艺父子、师徒相传。因为一般规模较小,因此这一技艺鲜为人知,斑铜艺术品也因政治、经济诸多因素曾一度濒临沦没。在继承、创新“云南斑铜”这一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昆明市斑铜厂起到了承前启后,发扬光大的重要作用。从1958年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赶制一批陈设品开始,在云南政府部门的重视下,组织了一批老艺人进行斑铜工艺品的研制和生产。历经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组建的昆明市斑铜厂,已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工厂,发展到拥有数千万元固定资产和年生产、销售数千万元的以生产云南斑铜为主,同时生产青铜、黄铜和其它铜制品的专业厂家。在此期间,昆明市斑铜厂在对云南斑铜文化内涵的提升、工艺的挽救、技术的创新等三大关键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斑铜工美品,需经十多道复杂工艺始制作完成,而造型设计是首道关键工艺,它关系到一件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收藏价值,十分重要。多年来,昆明市斑铜厂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在培养自己的造型设计队伍的同时,一直与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并借助院校或社会专业(知名)人士力量,开发、设计斑铜艺术品,以提高斑铜艺术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昆明市斑铜厂的专业设计人员已经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职称,有较高的设计水准,产品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族风格。目前,昆明市斑铜厂生产的产品已形成三大系列,即:斑铜、青铜(含仿古铜制品和仿出土青铜制品)和黄铜;造型分七大类:人物、动物、器皿、文房用品、炉鼎、壁饰画框和现代抽象饰品,花色品种达1000余种。
云南斑铜在美术和工艺上的继承创新,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传统斑铜制作以手工为主,铸造以传统的沙型浇铸,铸成的铸件块面多、沙眼大,给后期制作带来很大难度,而后期制作又主要以锤打、削刮、铲、劈、锉为主,劳动强度大,因设计和工艺限制,产品以器皿为主,要做精致人物和产品很难。要提升斑铜艺术品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就必须创新斑铜工艺制作技术。昆明市斑铜厂经过数十年的技改投入以及和相关院校、科研部门的合作,解决了斑铜工艺品的铸造问题,将传统沙型铸造技改为精密铸造。精密铸造的技改,克服了复杂造型的浇铸困难,降低了铸造成本。在铸件的后期制作中,从70年代到90年代,新斑铜将做黄金饰品中的镶嵌、镂空、錾花、掐丝等工艺与斑铜制作结合,特别又将乌铜走银镶嵌工艺引入斑铜制作,遂使新斑铜的在文化内涵、艺术价值、附加值等方面较传统斑铜有了极大的提高。为减少制作劳动强度,这一时期,经反复试验,还将原劳动强度大的大面锉、削、刮工艺,改为用电动角磨机和电动软管机打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艺术品的精度,改进了生产工艺,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昆明市斑铜厂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对云南独有的斑铜工艺进行整理、挽救,整理申报的Q/KBT-2000(斑铜工艺品企业标准)被专家论证、评定为国内先进,斑铜工艺的关键工序“斑铜工艺品的表面处理”也获准国家专利,企业还经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并获得证书。
在继承、创新“云南斑铜”过程中,昆明市斑铜厂始终秉承“挖掘民族工艺、弘扬民族文化”的宗旨,在工艺整理、挽救、传承和提升斑铜工艺品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五件代表产品《五型炉》、《仿古牛》、《大犀牛》、《孔雀瓶》、《孔雀明王》被国家评为珍品,永久收藏;《大跳马》、《牛虎铜案》、《小跳马》等多件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贵宾。云南斑铜还先后在国际、国内及省、市以上荣获各种奖励44项。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受云南省人民政府委托,昆明市斑铜厂精心制作了大型斑铜工艺品《吉祥孔雀瓶》作为云南各族人民向香港同胞献上的一份真情。2006年企业选送杭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及珍品、精品博览会”上的参展产品《如意象尊》、《双龙瓶》、《悬崖孔雀》又荣获大奖。2000年和2007年,昆明市斑铜厂生产的“孔雀”牌斑铜工艺品先后两次经云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云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近年来,企业还被评为云南省“连续十年重合同、守信用”单位。在经济效益上,近十年来企业已累计给国家上缴各种税收达数千万元。昆明市斑铜厂继承了“云南斑铜”,创新了“云南斑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争得了荣誉,昆明市斑铜厂也成为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的“排头兵”。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