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  码: 注册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斑铜文化 - 详细内容  
 
云南斑铜的历史
作者:昆明市斑铜厂  来源:昆明市斑铜厂   发布时间:2017-08-20

远在公元前11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代,云南就出现了青铜器具(剑川海门口出土),甚至还流传到了中原地区。从这时到公元1世纪的1000多年间,这里出现了灿烂的以青铜器为代表的古滇文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铜王国”。迄今为止,云南出土的青铜器已近七千多件,可以分为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兵器、乐器、礼器和装饰品等6个大类90多个品种,可谓品种繁多,门类齐全,显示了云南丰富的铜、锡资源和当时先民高超的冶铸技术。
云南青铜器器型十分丰富,与其它地区的青铜器有着巨大的区别,如存放贝币的贮贝器,就有提桶型、束腰型、筒型、铜鼓型和异型贮贝器等五种。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杀人祭”铜铸盖贮贝器,器高50厘米,器盖直径32厘米,盖上的立体图案铸有亭、碑、表、鼎、铜鼓等屋宇器具以及牛、猪、羊、犬、马、鱼、虎、豹、孔雀、蛇等动物,仅人物就有129人,简直就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云南的青铜器,无论大小多饰以精致华美的花纹图案,其几何、具象纹样,有着独特的滇文化特色。有些具象纹展现了农作、放牧、狩猎、祭祀、饮宴、舞蹈及竟渡等活动,充满了浓郁的古滇生活气息。
云南青铜器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考究的工艺。两三千年前的古滇先民已经掌握了范模铸造、地坑范模铸造、穷筑范模铸造、填范铸造和失蜡铸造等方法,还使用了锻打、模压、鎏金、镀锡、金银错、镶嵌、彩绘及线刻等工艺,使得青铜器更加美观华贵而经久耐用,成了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在公元一世纪铁器大量出现之后,人类由“青铜时代”进入了“黑铁时代”,云南“青铜王国”遂也日渐式微。但是,由于丰富的铜资源和高超的冶铸技术,云南的冶铜业一直在古代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年(1805年)期间,全国铜产量每年约为1361.7万斤,其中云南一省产量即达1146.3万斤,占全国总量的84%以上。当时,云南每年上千万斤铜运送出省,大多由陆路经叙永转泸州上船,转运北京或全国各省。万重高山,千里江河,行色匆匆的马帮,乘风破浪的航船,满载着产自云南的铜,维系着当时被称为“孔方兄”的全国铜钱的运转。
云南古代铜业兴盛的标志之一,是保留至今的全国最大的铜殿——昆明鸣风山金殿,最大的铜钱——会泽钱王,以及为铜而云集了五湖四海铜商的会馆之都——会泽各省会馆遗址。
在青铜衰落两千多年以后,明末清初,另一种云南独有的铜工艺品——“斑铜”悄然出现了。伴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斑铜才一出现,就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斑铜有“生斑”和“熟斑”之分。在云南东川、会泽地区,民间艺人将偶然发现的含有其它金属结晶的自然铜块,直接冶锻成片状,再进而加工成花瓶、香炉一类的工艺品,其数量极少,是当时进贡皇宫的珍贵贡品。这就是斑铜工美品中的“生斑”。其独到之处在于铜器表面的樱桃色或橘黄色,底色中遍布金黄色的不规则金属结晶状的斑纹,色彩金黄交错、斑驳璀璨,表现出其它金属工艺品无可比拟的特殊的美感。这就是“斑铜”名称之由来。从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云南的昆明、会泽等地,有一批世代相传的手艺人在从事着“斑铜”工艺品的生产和经营,形成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铜匠街。然而,由于“生斑”天然原料的日益稀少,加上传统手工艺的后继乏人,“斑铜”一度又趋于衰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一批斑铜艺人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实验成功以铜和其它金属合炼(却混而不合),经复杂工艺而显色、显斑的“熟斑”工艺品。“熟斑”的出现使斑铜这一险些衰亡的云南独特工艺品又绝处逢生,进入另一新的境界。

 
  管理后台  技术支持:連邦 QQ:64153334     

地址Add:中国·昆明市虹山东路324号  
销售热线:0871-65326223  0871-65311353 
Copyright ©2015-2021 孔雀牌·云南斑铜 kmsbtc.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1004082号-1